當時有稱為利百地拿會堂的幾個人,並有古利奈、亞歷山大、基利家、亞細亞各處會堂的幾個人,都起來和司提反辯論。(徒六9)

============

猶太會堂(Synagoge),是猶太人聚會的地方,大部分的學者認為是在被擄之後才出現。猶太會堂是重要的社區建築,公元七十年以前,耶路撒冷就已經有480所猶太會堂。耶路撒冷聖殿於公元七十年被毀以後,會堂作為猶太人的宗教及社群活動的功能更是牢固及被提昇。

「管會堂」是猶太會堂的領袖(參路八41),擔任此職者都受到猶太人的尊重。猶太會堂的活動由一群長老監督。收集及分派救濟金有施賑人員負責。服事者則保管聖經經卷,也會在安息日開始及結束時吹角。

猶太會堂不僅於安息日、星期一、星期四及節日作為敬拜聚會之所,它也用作禱告及教授律法的地方,以及其他社群用途。社群的資金會收藏在會堂的公庫內。犯罪者可在猶太會堂的長老面前受審,施罰(參可十三9;林後十一24),最嚴重的是會被逐出猶太會堂(約九22,十二42,十六2)。

猶太會堂在使徒行傳裏出現約19次。與司提反辯論的,就是來自說希臘語地區會堂的人,包括「稱為利百地拿會堂的幾個人,並有古利奈、亞歷山大、基利家、亞細亞各處會堂的幾個人」(徒六9)。使徒保羅到達各地傳講神的道,都會慣性地先到猶太會堂宣講。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