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 於是拿住他,殺了他,把他丟在園外。(可十二8)
閱讀:可十二1-12
耶穌在殿裏行走的時候,在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面前(參可十二27),講了一個有關葡萄園的比喻:
有人栽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圈上了籬笆,挖了壓酒池,蓋了一座樓,然後就將它租給了園戶,自己就往外國去了(可十二1)。地主將田地租予佃農是一世紀巴勒斯坦的普遍現象。在當代,地主向佃農租地的制度很多時會存在著嚴重的經濟壓榨與剝削。所以,聽眾聽到園主打發僕人到園戶那裏收取葡萄園的果子,園戶卻拿住這僕人,打了他,然後打發他回去(可十二2-3)的時候,聽眾極可能會同情那些園戶。聽眾們很可能已認定園主就是剝削者,園戶們對僕人所作的行為乃是對剝削的「合理」反抗,不一定惹來反感。
只是,那人接二連三打發去葡萄園的僕人,屢遭園戶們打傷,或是遭凌辱,甚至有些被園戶殺了(可十二4-5)。園戶進一步的激進行為,為尋常的現實帶來叫人不安的突兀感。
另一邊廂,葡萄園的主人還想起自己還有一位愛子,最後也打發他去。因為這園主認為園戶到底還該會看這是園主兒子的情面,會尊敬他,就給他所當得的果子。叫聽眾詫異的是,這園主並不像現實生活中剝削及壓榨佃農的權貴,甚至沒打算向園戶追究他的僕人被惡待、被凌辱、被殺害的責任似的,倒是一位對園戶百般忍耐的恩主。
不料,縱或這園主百般的忍耐,園戶們竟彼此說:「這是承受產業的。來吧,我們殺他,產業就歸我們了!」(可十二7)於是,園戶們竟真的將園主的兒子拿住他,殺了他,把他丟到園外。現實中普遍被同情的佃農,卻在比喻中展現出一種有違現實的凶惡。至此,這位葡萄園的主人應該怎樣對待這些園戶呢?園戶不再是受害者,而是恩將仇報的行惡者。園主除滅那些園戶,將葡萄園另租予別人的行動,變得合理且必須的了!
比喻中的園戶們是指誰呢?是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還是…你也有份兒?
省思:
1. 你曾因為世間屢屢出現的不公正,而以為上帝是位冷酷、不近人情的父親嗎?
2. 上帝待你是如何的恩慈忍耐?你該如何合宜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