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齋期
前 言
「大齋期」(Lent),又稱「預苦期」,是從每年復活節倒數四十天(星期日不計在內)的「聖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 [2023年為2月22日]開始。
教會傳統會鼓勵弟兄姊妹在這四十天的大齋期內以靈修、默想及禁食作為屬靈操練,是為了省察自己的生命,治死自己的慾望,預備自己在基督裏經歷生命的更新,與基督復活的生命重新連結。這種操練的傳統可追溯至聖經中摩西、以利亞,特別是耶穌曾在曠野進行四十天之禁食,他們的禁食與操練常被認為對他們進入及完成神的旨意起極重要的作用。
自2018年至今,每年粉嶺堂的牧者均會選取適合的經卷,就經卷親自撰寫大齋期釋經默想材料,供會眾使用,以省察自己的生命,預備自己經歷在基督裏生命的更新。今年我們選擇了《詩篇》。我們的生命都是由出生、死亡,以及在兩者間的幽谷—艱難前進所構成。《詩篇》就是記下眾詩人的幽谷人生:當詩人作者在生活中遭遇艱難,就寫下了哀歌;他們經歷神的拯救,就創作感恩的詩;累積了神拯救的經歷,就能在軟弱與困難前面哼出信靠詩;因神的大能榮美就唱出讚美詩,福音書的作者更引用了六段詩篇抒說耶穌的受難──耶穌也在詩篇裏曾走過祂的幽谷。所以,透過《詩篇》的默想,閱讀神引領詩人越過一個又一個幽谷的經歷,也幫助我們行出越過人生幽谷的途徑,發現神的美善,這正正呼應2023年教會年題「與妳喘息‧和你同在‧被祢更新」的要旨。
《詩篇》卷一的默想材料由鍾振華傳道撰寫,卷二由羅合梅牧師著述,卷三的默想材料為鄭才之牧師的作品,卷四由彭向瑩傳道負責,卷五為廖坤儀傳道撰寫的材料,楊寶琪傳道則負責聖週的耶穌受難詩篇,合共四十篇。盼望大家都善用今年的詩篇默想材料,幫助我們有個經歷神的人生,越過幽谷。
詩篇的結構
《詩篇》是詩歌的匯集,合共一百五十篇作品。從個別詩篇的標題語所提供的資料顯示,眾詩歌可歸屬於不同的作者、歷史背景、曲調、用途等等。就用途而言,有些詩歌是為聖殿敬拜或節期而寫,有的是為私人目的寫成,之後被改編用於公開的敬拜裏。一百五十篇詩篇並非隨意的湊合。編纂於公元六世紀的《詩篇米大示》(Midrash on the Psalms)印證了詩篇的五卷區分,並提出摩西五經(=律法書=妥拉)的五卷作類比,這很可能是《詩篇》編輯時定訂的特色,因為每卷最後都以頌讚結束(詩四十一13,七十二18-20,八十九52,一○六48,一四六至十五○)。
論到《詩篇》的各卷特色。卷一(詩一至四十一)除了第一、二、十及三十三篇之外,其他都屬於大衛的詩。第一篇屬整個《詩篇》的序言。由於《使徒行傳》把《詩篇》第二篇歸於大衛(參徒四25-26),加上第十篇詩與第九篇有關聯(可以是一篇詩分拆出來的),故可以說《詩篇》卷一是大衛的詩集,以第四十二篇有關大衛「病重在榻」的詩結束。
卷二(詩四十二至七十二)以可拉後裔第一詩集(詩四十二至四十九)開始,內容涉及因遭受外邦仇敵欺壓發出的禱告(如:詩四十三1),以及對王以公義管治期待渴望(如:詩四十五6-7)。在卷二的詩中,有標題以大衛悔罪與他逃避掃羅或押沙龍追殺為背景的詩(詩五十一至六十五,六十八至七十)。另外有三篇是沒有註明作者的詩(詩六十六、六十七及七十一)、一首屬亞薩的詩(詩五十),以及卷末一首所羅門的詩(詩七十二),這首詩代表了父親大衛對兒子所羅門治國的期許,就是透過秉行公平公義使民得享平安。
卷三(詩七十三至八十九)由一連十一篇亞薩詩集(詩七十三至八十三)及可拉後裔第二詩集(詩八十四至八十五,八十七至八十八)組成。亞薩詩集的特色是神直接的說話(如:詩七十五2-5),並對社會罪惡有較強的批判(如:詩八十二3)。在可拉後裔第二詩集中間有趣地加插了一首大衛的詩(詩八十六)。卷三最後以以探的詩(詩八十九)作結,這詩是對大衛家之約的失效向神發出質詢。
學術界有一個共識,即《詩篇》卷一至卷三是較早彙編成的,在第二次編輯階段,才加入詩篇第一篇及第九十至一五○篇(卷四及卷五)的詩歌而成如今的《詩篇》。屬《詩篇》第二編輯階段的卷四(詩九十至一○六)以摩西的詩(詩九十)為首,這詩是回應詩篇第八十九篇的質詢,以神人摩西述說人該在創天造地的耶和華面前謙卑,智慧地數算自己的日子。這詩也同時開啟耶和華為王詩集(詩九十三至九十九),餘下的詩歌都是稱頌祂的慈愛、引導、保守和信實。
卷五(詩一○七至十五○)似乎有一個被擄流離群體作為背景,強烈肯定神永不改變的慈愛忠誠。這最後一卷包括三個詩集,分別是埃及讚美(逾越節)詩集(Egyptian Hallel)(詩一一三至一一八),朝聖的上行之詩(詩一二○至一三四)及哈利路亞詩集(詩一四六至一五○),顯出讚美神是被擄群體抵抗仇敵的保壘。
詩歌的種類:讚美、哀歌、感恩及信靠
《詩篇》是詩歌的匯集,合共一百五十篇作品。讚美詩、哀歌和感恩詩是《詩篇》經常出現的三種詩歌類型,特色為它們所表露的情感,亦即:歡愉、悲傷與感恩。三種類型的詩歌與敬拜者的生活息息相關。
當詩人在生活中遭遇艱難,就會發出哀歌。哀歌盛載著敬拜者的艱難埋怨,艱難埋怨通常來自詩人本身(如:詩二十二14-15)、仇敵(如:詩五十七4)和神(如:詩一○二9-10)。我們可以根據所盛載的艱難來源,為哀歌作出區分。哀歌是較容易從詩篇的語調中辨認出,它們是屬流離、棄絕、痛苦、煩躁和受難語調之歌曲。除了語調外,哀歌可包含以下六種組成的元素:1)祈求(如:詩十二1;詩十七1)、2)申訴(如:詩二十二6-7)、3)認罪(如:詩二十六5,六十九5)、4)咒詛仇敵(如:詩一○九8-9)、5)對神的信靠(如:詩五十四4)和6)讚美(如:詩二十六12,二十八6-8)。
《詩篇》的希伯來名稱Tehillim意謂「讚美」,可見讚美詩是《詩篇》的主調,提醒人歌頌讚美神。《詩篇》中許多哀歌,都會從悲傷轉為對神的讚美(詩二十八6-8)或向神感恩(詩五十六12)。但讚美詩本身在《詩篇》的開始不常見,在結尾部份卻大幅度的出現。《詩篇》就是以五篇哈利路亞頌(詩一四六至一五○)來作為結尾。讚美詩通常共享一個相似的基本結構:1)向神表達讚美(如:詩四十八1-2,一一三1)、2)讚美的原因(如:詩九十二4;九十六5)及3)再度讚美神作為結束(如:詩四十七6-9),《詩篇》各卷也是以讚美作結(詩四十一13,七十二18-20,八十九52,一○六48,一四六至十五○)。
哀歌的禱告蒙神應允之後,詩人便向神獻上感恩。感恩詩與讚美詩緊密相關,差異乃是感恩詩焦點在於詩人感謝神拯救他脫離了艱難厄困,好像詩篇十八篇6節記載:「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向我的神呼求。他從殿中聽了我的聲音;我在他面前的呼求入了他的耳中。」詩人在艱難中向神呼求,神就應允拯救了他(另參 詩八十一)。
從感恩詩衍生了信靠詩。經驗是信靠的大師,信靠會因感恩的累積而變得堅固,多次經歷神的拯救幫助會讓信靠神變得實在。縱或艱難就在眼前,甚或是潛藏著的困難,詩人仍會宣告自己對神的信靠(如:詩十一,十六,二十三,五十三,七十一,八十五等等)。信靠詩還有一種特色,就是包含了引人注意的暗喻(metaphor),用來描繪神信實可靠的形象,如:避難所(詩十一1,十六1)、牧人(詩二十三)、亮光(詩二十七1)及磐石(詩六十二2)。
《詩篇》除了哀歌、讚美詩、感恩詩這三種基本類型,以及衍生自感恩詩的信靠詩外,還有律法詩(如:詩一、七十四)、節期詩(如:詩九十二、一一四、一一六)、耶和華為王詩(如:詩九十三)等。但篇幅所限,故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