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on 13 9 月, 2023 at 11:53 上午

學者對耶利米書的結構(structure)尚未有一致看法,但如今都同意耶利米書不是順時序來記敘和組織神諭,而是按體裁和主題信息來編排,有某些段落更有明顯的文學設計。

耶利米書第一至十章是一系列的神諭,估算它們的時代背景由約西亞年代至約雅敬第四年。神諭是指控猶大的惡行,「離棄神」就是猶大人所行最主要的罪惡,因這罪名在第一至十章的神諭中出現七次(耶一16,二13、17、19,五7、19,九13)。這罪也促使毀滅的審判 —就是「一個燒開的鍋,從北而傾」(耶一13)— 臨到猶大和耶路撒冷。

耶利米書第十一至二十章敘述先知耶利米三次宣告神諭之行程,其中包含五段先知向神的「申訴」(耶十一18-十二17,十五10-21,十七14-18,十八19-23,二十7-18)。耶利米首次行程的範圍都廣,是奉耶和華之命走遍猶大各城和耶路撒冷各街道(耶十一1-十七18),第二次行程的範圍縮小至在耶路撒冷各個城門(耶十七19-十八23),第三次更聚焦於耶路撒冷城城西南角的欣嫩子谷(耶十九1-二十18)。每個段行程結構相似,都可分為三部分:對猶大人的警告/控告,繼而是猶大人的回應,最後是先知向神的申訴,有時會包括神的回應。這部分描繪先知介於耶和華與猶大人之間產生的各項矛盾、衝突與張力,更突顯猶大人之惡。

第二十一至四十五章是有關亡國的故事。故事以預告耶路撒冷的滅亡開始,「住在這城裏的必遭刀劍、饑荒、瘟疫而死;但出去歸降圍困你們迦勒底人的必得存活,要以自己的命為掠物」(耶二十一1-10)。隨後,就正式開始猶大亡國的故事敘述。

在猶大亡國的故事裏(耶二十一11-四十五5)有很多時間標記,絕大部分的標記都是約雅敬和西底家這兩個王的年代。閱讀的時候,我們可視亡國之君西底家為敘事的主軸(二十一至二十四,二十七至三十四,三十七至四十四),穿插其間發生於約雅敬年代的事件(耶二十五至二十六,三十五至三十六及四十五)為敘事的回顧。亡國故事以北方巴比倫軍隊的入侵為背景,以耶利米為主角,記述耶和華藉他的口對猶大王室與先知的指控與警告(耶二十一11-二十三40),又記述他如何與宗教領袖(耶二十四至二十九)和政治領袖(耶三十六至四十四)的角力,並透過利甲族人因遵守先祖的遺訓而獲得祝福,從比較裏突顯由西底家代表的猶大人因不聽從、不側耳聽耶和華的吩咐,終致耶路撒冷終被「拆毀」,猶大人被「拔出」(耶三十四至三十五)。

學者會將耶利米書三十至三十三章稱為「安慰之書」,原因之一是這部分有許多安慰的信息,包括耶利米在西底家第十年時購置一塊地(耶三十二1-15),象徵猶大人被擄七十年後可回歸故土重建家園(耶三十三10-11);另立新約(耶三十二23-40),是關乎百姓回歸向神,與神重建關係。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