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on 13 9 月, 2023 at 12:39 下午

保羅和西拉離開腓立比後,經過暗妃坡里和亞波羅尼亞,就來到帖撒羅尼迦城(徒十七1)。帖撒羅尼迦城地理得天獨厚,臨近馬其頓灣,座落艾格納提亞大道(via Engnatia)之上,是個不折不扣的商業城市。帖撒羅尼迦也被稱為「馬其頓之母」,是羅馬帝國馬其頓省的首府,她一直與羅馬的關係保持良好。幾次羅馬帝國的權力內鬥,帖撒羅尼迦都靠對了邊,因而獲得帝國恩澤,她較周邊的城市更能享受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和安定繁榮。羅馬作家西塞羅(Cicero)更稱帖撒羅尼迦是「睡在羅馬太腿上的子民」(即深得羅馬寵愛之意)。帖撒羅尼迦人因仗賴羅馬的恩惠而獲得益處,自然會盡獻「諂媚的話」(參帖前二5),擁護與宣揚羅馬承諾的「平安穩妥」(帖前五3)這「大內宣」,以取得羅馬的更多眷顧。

 

保羅到達帖撒羅尼迦城以後,一連三個星期在會堂與猶太人辯論,陳明從死裏復活的耶穌就是基督(徒十七2-3)。他們中間有些人聽了勸,還有許多敬虔的希臘人和尊貴的婦女都聽從了(徒十七4),但這事也同時激起一些猶太人去聳動城中的市井匪類和合城的人要捉拿保羅與西拉,要在地方官面前控告他們是「攪亂天下的」,是「違背凱撒的命令,說另有一個王耶穌」(徒十七5-7)──這指控正好觸動帖撒羅尼迦人不容挑戰羅馬的政治神經。幸好,保羅和西拉得教會弟兄的幫助,連夜離開帖撒羅尼迦到庇哩亞去(徒十七10)。保羅和西拉再輾轉從雅典到哥林多。保羅在哥林多安頓下來不久,就寫信予帖撒羅尼迦教會。

 

保羅寫下帖撒羅尼迦前書,是要回頭「堅固」和「勸慰」(帖前三2)那些經歷騷動後留在帖撒羅尼迦的信徒。因帖撒羅尼迦的信徒都接受了神的「福音」(帖前一5,二2、4、8、9,三2),保羅就呼籲他們要為「迎迓」(《和合本》譯作「相遇」,見帖前四17)耶穌基督的「降臨」(帖前二19,三13,四15,五23) ─這詞理解作君王駕臨─ 作預備(帖前四17)。保羅並沒有因政治壓力與逼迫而退讓,且更毫在此不忌諱地在信中使用「福音」、「降臨」(君王駕臨)和「相遇」(迎迓君王)這等會觸動帖撒羅尼迦人不容挑戰羅馬的政治神經的詞彙,此舉似乎要喚醒信徒只有耶穌基督是真正的君王,此外沒有別的是該敬畏與懼怕的。

 

為預備迎迓基督的降臨,保羅勸勉群體應持守「成為聖潔」(帖前三13,四2-5、7,五23)的命令和旨意,警醒地作「光明之子」(帖前五5-6),披戴愛心、信心與盼望生活(帖前五8),勇敢地繼續為傳得救的福音而面對當地人的苦害(帖前二14-16),在「患難」(帖前一6,三3-4、7)裏要憑信主站立得穩,作為佇候真正君王的見證。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