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經文:
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詩一二一1)
在教育界工作的阿愁,每天都要面對著猶如山那麼高的書簿要滕改。移平了一座,卻又生出了第二座。任每天如何努力,他面前那山仍然是永不動搖。
詩篇一二○至一三四篇屬「上行之詩」,估計是朝聖者前往耶路撒冷時互相頌唱、彼此勉勵的詩歌。詩篇一百二十一篇,詩人望著諸山──外邦人認為是神明的居所──反問自己「我的幫助從何而來?」(詩一二一1)。曾經歷過耶和華幫助的詩人,明確地指出「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詩一二一2)。
在被擄的日子裏,猶大人散住在外邦人中間,被他們所高舉的偶像圍繞。當他們前往已毀壞的耶路撒冷和荒涼的聖殿時,無不感慨苦澀;而且盜匪可能埋伏在朝聖的路上,甚是危險。但詩人勸慰朝聖者,縱或聖殿已不復存在──仍會有朝聖者奉禮物到聖殿遺址(參耶四十一5),但耶和華的「保護」並不缺乏,它們仍是會實實在在的臨到百姓 (參詩一二一3、4、5、7(2次)、8)。
超長工時、工作量多和壓力過大,是典型的亞洲城市文化,工作成為評價個人價值的要素,誤解它是我們生活保障──災後趕上班豈不就是香港人的訴求嗎?對工作有盲目崇拜傾向的我們,一旦失去了工作,我們多會不安懼怕。然而,一切的幫助和保護都是來自神,在祂裏面有真正的保障。
阿愁放下了筆桿子,不再妄圖征服面前的簿山來肯定自己的價值,學習每日完成一定份量的滕改後就剎停工作,將那「滕改沒有終結」的恐懼交付予神,相信神的幫助和保護。
反思:
我眼前的那座「山」是什麼?有從耶和華而來的幫助,那座「山」如今又帶來什麼新的意義?
祈禱:
創造天地的耶和華啊,我的幫助從祢而來。我不需要仰賴那些會動搖,不能帶來真正保障和保護的事物。我有從祢而來的幫助,我便能在朝聖之路上越過重重山嶺!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