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on 13 9 月, 2023 at 11:51 上午
以賽亞書三十九章5-8節預示巴比倫的擄掠將要發生,它與開展「第二以賽亞」(賽四十至五十五)信息之間,存在著一段漫長的歷史間隔。這歷史間隔由耶路撒冷被毀和百姓被擄的事件,以及失敗、苦難和沮喪等情緒填滿。這間隔的存在對以賽亞書的信息而言是重要的,它是為「第一以賽亞」(賽一至三十九)過渡至「第二以賽亞」,在歷史處境、文學模式及神學展望的轉變上作預備。
「第二以賽亞」的信息很可能反映兩河流域的一個大動蕩時代:巴比倫帝國的急速衰落(賽四十六至四十七),波斯的領袖塞魯士興起(賽四十四28,四十五1),最終波斯將巴比倫帝國殲滅(公元前539年),塞魯士即下召讓神子民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賽四十四28,四十五13;參代下三十六22=23;拉一1-4)。
「第二以賽亞」從開始就是宣告耶和華在這段歷史裏的新介入,宣告耶路撒冷的罪孽已經赦免了(賽四十2),神的子民將要得釋放,所以是時候為耶和華回歸耶路撒冷預備道路(賽四十3-4、9-11)。在聚人對耶和華的信實與能力還有疑惑的時候,耶和華率先表示自己的能力是無與倫比的,祂的意念是人所不能測度的(賽四十12-17),偶像在作為創造主的耶和華面前成為虛空(賽四十18-23,四十一29,四十四9-20),祂應許救贖祂的子民也是不會落空的(賽四十三1-7)。於是,耶和華要膏塞魯士,興起他作為拯救以色列的媒介(賽四十四28-四十五7),使他戰勝巴比倫(賽四十六至四十七),耶路撒冷會得到復興(賽五十一17-五十二10),所以神的子民要預備離巴比倫(賽五十二11-12):「你們必歡歡喜喜而出來,平平安安蒙引導。大山小山必在你們面前發聲歌唱,田野的樹木也都拍掌」(賽五十五12)。那時候,耶路撒冷的羞恥會被除去,她也會再次獲得耶和華接納(賽五十四4-7)。
另一方面,過去學者們在「第二以賽亞」裏識別出四首稱為「僕人之歌」的詩(賽四十二1-4,四十九1-6,五十4-11及五十二13-五十三12)。他們認為詩歌裏稱為「僕人」的人是與耶和華有特別關係和肩負特別使命而有別於以色列的人物,基督徒通常預期這位「僕人」就是耶穌基督。然而,近期的學術研究轉向一個共識,認為這四首詩必須要回歸於以賽亞書的語境裏去理解,所以在「第二以賽亞」裏,包括這四首原先被識別出來的「僕人之歌」,「僕人」都一致是以色列,而不是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