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 24耶穌從那裏起身,往推羅、西頓的境內去。進了一家,不願意人知道,卻隱藏不住。25當下,有一個婦人,她的小女兒被污鬼附着,聽見耶穌的事,就來俯伏在他腳前。26這婦人是希臘人,屬敍利腓尼基族。她求耶穌趕出那鬼,離開她的女兒。(可七24-26)
閱讀:可七24-30
推羅、西頓境內,位於加利利以北,是一個外邦地區,耶穌到了那裡,衪雖然不願意人知道,但卻隱藏不住。就算身在外邦地區,因著先前所作的神蹟奇事,也不能夠逃避公眾的注意。當下,就有一個婦人求耶穌趕出小女兒的鬼,但卻遭到耶穌的初步拒絕,當然外邦婦人並不接受。接著,耶穌便用比喻回應她:「讓兒女們先吃飽,因為拿兒女的餅並丟給狗是不好的。」這裡我們可理解為「兒女=猶太人」及「狗=外邦人」,而「餅」偏偏正是門徒一直不明白的事。門徒雖然親身經歷了五千人吃飽的神蹟,但仍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裏還是愚頑(參可六30-44;七1-23;八14-21)。
耶穌用比喻的用意,是要試試婦人是否真有信心。婦人立時回應:「主啊,不錯,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們的碎渣兒。」(可七28),而狗在桌子底下:狗(婦人與女兒)當時一般在家中也是處於邊緣的位置,而碎渣兒,更令人想到五餅二魚事件中,曾剩下十二籃子碎餅碎魚。在這裡的意思是,婦人認為給猶太人的救恩,當中的小部分,甚至所剩下的,已能拯救外邦人,這是就婦人請求耶穌的信心基礎。婦人雖是外邦身分(推羅、敘利腓尼基、希臘人、狗),但卻比門徒(可六52;七18;八14~21)更明白耶穌的心意,耶穌將餅給門徒,門徒還是不明白;但這婦人則要求碎渣兒,婦人很明白耶穌的大能及拯救的心意。因著這句話,耶穌將給猶太人的救恩同樣給與了外邦婦人的女兒。
耶穌對她說:「因這句話,你回去吧!鬼已經離開你的女兒了。」
她就回家去,見小孩子躺在牀上,鬼已經出去了。(可七29-30)
省思:
耶穌到外邦傳道是基於祂對民族傳統的批判。可見耶穌的救恩沒有分種族國界,祂對所有國籍的人都存憐憫的心,都希望他們得到救恩。今天我們會否對某些我們看為「不順眼」的人,又或是如異教徒、異端、無神論者、不值得愛的人等心存厭惡,以致漠視他們的生命需要?
其實,今天我們能得著這救恩,能被稱之為神的兒女,確實是我們生命中的福氣。但是,今天我們所思、所愛、所行又會否漠視了上帝給我們如此尊貴的身分呢?又是否配得我們所蒙的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