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on 13 9 月, 2023 at 11:51 上午

第五十六至六十六章是以賽亞書信息的第三部分,被稱為「第三以賽亞」。它與「第二以賽亞」(賽四十至五十五)之間並沒有明顯的歷史間隔。但從內容作比較,「第三以賽亞」明顯要解決存在於耶路撒冷信仰群體內,有關在社會生活及信仰實踐的爭議與問題,與「第二以賽亞」的回歸與復興期待的神諭不同。

這部份的信息普遍被置於建設第二聖殿時期的歷史處境(參賽五十六7,六十六1、20),與以斯拉-尼希米記的時代差不多,面對的問題可能也相近。信仰群體似乎都以「黑暗」是形容他們處身的時代(參賽五十八10,五十九9,六十2),就是因社會缺乏公義與公平致使生活變得艱難。然而,諷刺是這「黑暗」竟有信仰群體的參與:他們的領袖們仍貪婪圖逸(賽五十六11-12),百姓只有表面的敬虔,背地與偶像立約(賽五十七6-10),內裏充滿凶惡(賽五十八1-5),使窮乏人擔負重軛(賽五十八6-12;參 尼五1-5),誠實與正直缺乏(賽五十九14-15),又行違逆安息日的事(賽五十八13;比較 尼十三15-22)等。這世代渴望公義,公義卻離他們遠,這是因為他們都缺乏踐行公義(賽五十九9、11、14)。

因此,公平公義是「第三以賽亞」最重要的關注,神的公義將要向他們顯現,先知提醒「守公平,行公義」(賽五十六1)就是這信仰群體當履行的要務,是對盟約的實現。這公平公義並不是以世俗的準則來釐定,或是任憑當權者或用個別人士的利益來衡量(賽五十七12),而是按摩西律法的要求來定義。

「謹守安息日」是作為這信仰群體實現盟約要求的切入點(賽五十六1-2)。安息日本來就是盟約的記號(出三十一13-17),是具體的信仰生命實踐,持守者藉此顯出對盟約忠誠(賽五十八13,六十六23)。盟約的行動包含給窮乏人除掉重軛,向飢餓的人發憐憫,使困苦人得滿足。若如此行,光明就可以在黑暗中發現,耶和華亦會使他們像澆灌的園子(賽五十八9-11)。在高舉「謹守安息日」和持守盟約為前提下,守約的外邦人與太監都可以成為群體成員的一分子(賽五十六3-7)。

第六十至第六十二章是「第三以賽亞」中間的部分,焦點集中在錫安(耶路撒冷)本身。對照著群體所處身的「黑暗」大地,耶和華的榮耀會如光臨到錫安,錫安、她的住民和外邦人都會因為她的光而得著醫治、轉化和保護(賽六十至六十二),悖逆耶和華的將會受到祂的懲罰(賽六十四1-六十五16)。由神所造的「(新)耶路撒冷」要成為以賽亞書信息的顛峰:神必因耶路撒冷歡喜,因祂的百姓而快樂,「其中必不再聽見哭泣的聲音和哀號的聲音。」(賽六十五19)。那時候,「新天新地」也會取代已被「黑暗」掩蓋的大地(賽六十五17-18),展現耶和華全權的統治(賽六十六22-24)。

以賽亞書三部份的信息依耶路撒冷的淪陷審判、期待復興和群體的重新組織這次序,展示耶和華對耶路撒冷群體的寵愛。神期待祂的群體能轉離罪孽,踐履盟約的要求,守公平,行公義,以迎接未來「(新)耶路撒冷」的榮耀。

發表迴響